论坛回顾|电影美术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联与渊源

“电影美术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联与渊源”论坛现场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2025

 

 

围绕“电影美术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联与渊源”的主题论坛于今年北京当代艺博会的“会面|论坛”单元举办。由中国电影美术学会(CFADA)与北京当代艺博会联合呈现,论坛特别邀请了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冯放;策展人、艺术家黄非;电影人物造型指导雷舒羽;电影美术指导李安然;艺术家邬建安参与讨论,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当代艺术研究工委会秘书长闵丝现场主持。嘉宾们围绕电影美术与当代艺术间的共鸣与碰撞展开深入讨论,展示了两者跨界共融的巨大潜力,以及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

 

冯放:“电影美术和当代艺术要走向融合,因为如果想要表现当下的时代,这就要求创作者们要有把控空间、使用技术、深度思考的能力。”

 

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冯放
在论坛现场发言

 

 

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冯放,作为从电影美术背景走入当代艺术创作的代表人物,深入阐述了电影美术与当代艺术创作间的差异与关联,强调电影美术可以在空间的表达和新技术应用两方面带给当代艺术创作影响。影视的创作发生于空间和场域,这要求创作者要有对空间的控制、人员协调和资金筹措等多种空间中的执行能力。其次,因电影更面向市场和资本,也最容易接触到前沿的技术,如张艺谋导演的奥运开幕式和实景演出都实践了最新的技术。

至于当代艺术能给电影美术注入什么,冯放表示,当代艺术创造源于个人化的架上绘画,核心在于观念的表达,以及对于哲学、社会深层次的探索,可以给予电影创作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和深厚的文化基底,不难发现如今出色的电影导演大半都有美术和视觉的经验背景,比如乌尔善、王小帅等。

 

 

冯放参与北京当代艺博会2025众望单元的作品《候鸟》
不锈钢,400 × 400 × 450,2020
 

黄非:“电影装置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始于人们对社会、人生、自然等问题的关注,把对于这些问题的表达,以电影人擅长的一种方式和载体,呈现为当代艺术的作品。”

 

上|策展人,艺术家黄非在论坛现场发言
下 | 由黄非、孙立尧、朱苏宁创作的作品《马语者》(2022
综合材料,300 × 220 × 100 cm

 

策展人,艺术家黄非在面对如何更好地展示电影美术和道具时,开启了她电影美术策展方向的探索。为了解决展陈道具时脱离电影光影和镜头语境的问题,她提出了“电影装置艺术”的概念,旨在用观众能理解的方式,通过空间设计和装置化的呈现,解决电影美术元素脱离原语境后的展示困境,展示电影美术的视觉精髓,例如她于2020年在横店影博会时策划的电影装置艺术展“色彩蒙太奇”,之后在青岛的展览“生命之色”,及在西安美术馆的“源上”等展览。
 

<

上|电影装置艺术展”色彩蒙太奇”展览现场
下|电影装置艺术展”生命之色”展览现场,2020

 

黄非随后阐述了本次参展众望单元的作品《蒙太奇》,作品由电影美术学会的艺术家们集体创作“蒙太奇”是电影艺术中的一种创作语言,也呼应着当下碎片化的生活节奏与记忆回溯。蒙太奇》就像一个客厅式的空间,将电影美术学会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聚集在一起,同时又有彼此独立的存在空间。

 

由CFADA创作团队创作的作品《蒙太奇》(2025)
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雷舒羽:“当代艺术为电影人物造型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艺术家们的独特审美、奇特风格都会影响我的造型设计。”

 

 

电影人物造型指导雷舒羽在论坛

 

 

作为《热辣滚烫》等电影的人物造型指导,雷舒羽从自身角度探讨了电影人物造型设计与当代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她认为当代艺术为电影人物造型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她接着介绍了自己的参展作品《塑》。将人物造型语言与当代艺术结合,她在作品中利用衣物、发饰、线轴等独属于自己的语言和经验,糅合在一起重塑出一个概念上的“人物”。

 

 

 

李安然:“电影美术是把我对于剧本、故事、人物的理解,用设计、置景、道具的语言和方式传达给观众。”

 

 

上|电影美术指导李安然在论坛现场发言
|李安然为本次参展北京当代艺博会创作的作品《孤注一掷》

 

 

李安然作为电影美术指导,负责构建整部电影的视觉基调和场景氛围。他的装置作品《孤注一掷》,运用电影中的重要道具轮盘作为装置的核心,更是“欲望的启动装置”,象征人性的贪婪。

 

邬建安:“今天几乎所有当代艺术家脚底下踩的最重要的一块结实的地板,就是‘当态度变成形式’这个理念。”

 

 

艺术家邬建安在论坛现场发言

 

 

艺术家邬建安将电影创作的工作逻辑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工作方式进行对比,如米开朗基罗这类艺术家当时的创作很类似如今“导演”的工作方式,需要大量人员团队的组织、协作与分工。随后来到艺术市场化、社会生产工业化的阶段,诞生了以梵高为代表的极具个体化的艺术创作方式,也是艺术家的一种主流形象。随着二战后“达达主义”和“当态度变成形式”等前卫艺术观念的展开,当代艺术的生产和评价体系被进一步地延展,一个艺术家可以完全摆脱“手艺”和“技巧”,而以自己的态度和观念成为作品的合法“作者”,此时“导演”式的创作者角色又回归了,但这批延续至今的创作者更关注于观念的完美呈现。

 

 

 

 

论坛嘉宾现场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
冯放、黄非、雷舒羽、李安然、邬建安、闵丝

 

 

 

关于中国电影美术学会

 

 

 

 

中国电影美术学会汇聚了致力于电影美术创作的优秀艺术家,他们是电影美术指导、人物造型指导、视效指导、道具设计师等。此次创作团队由黄非、李安然、梁婷婷、雷舒羽、于晓溪、徐长远、星之桥、孙立尧、朱苏宁、苏思予、曾耀、姜智元、郭竞竞、马刚道具共同参与本次展览,呈现了致敬电影语言的集体创作。

 

 

 

 

 

 

 

 

 

 

 

 

 

 

 

 

公众号名称:BJArtRepub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