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当艺术遇上公益 平凡小事值得大作

上|“当艺术遇上公益 平凡小事值得大作”论坛现场
下|滴滴公益在北京当代艺博会2025现场展位

 

 

以“当艺术遇上公益 平凡小事值得大作”为主题的艺术公益论坛于今年北京当代艺博会的“会面|论坛”单元举办,由滴滴公益联合北京当代艺博会联合呈现。

 

第一场分论坛“小观察中的大作品”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任悦主持,邀请了青年艺术家哈霾、青年艺术家马海伦、影像创作者李英武、影像创作者苏里,滴滴司机代表杨勇围绕今年的“行者”项目进行分享。第二场分论坛由北京滴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罗真真担任主持人,邀请了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薇薇、爱佑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孙伟、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华北合作发展主任魏春颖进行分享,深入探讨艺术与公益的结合方向与未来可能。

 

 

任悦: ”滴滴做为一个企业来说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一直以来是有目共睹的,其作为‘就业的蓄水池’承担了非常具象的社会责任。”

 

 

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任悦在论坛现场发言
下|滴滴公益“行者”公益影像项目出版的影像集

 

 

在第一场分论坛中,主持人任悦首先介绍了滴滴公益的“行者”公益影像项目和其特点,强调了该项目在社会责任和媒介性上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其关注日常性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性议题值得被长期关注。滴滴公益的行者公益影像项目已持续七年。她认为该项目不仅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一种具像化的体现,也是从现代性角度观察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空间的流动性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她特别强调了公益、艺术与媒介之间的联系,并表达了对项目持续发展的期望。

 

 

 

哈霾:“在当下被技术规训的日常里,我希望这次尝试能给人一口喘息,同时留给观者一些可嚼之物。”

 

 

上|青年艺术家哈霾在论坛现场发言
下|哈霾的作品《成都滴滴司机随访计划》在北京当代艺博会2025
滴滴公益展位中呈现

 

 

青年艺术家哈霾通过摄影媒介展开了“成都滴滴司机随访计划”,在成都街头通过随机打车并邀请司机更改行程目的地的方式,将司机从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决策者,并在过程中给予公益红包,让他们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通过这种“主动的倾听”,哈霾不仅捕捉到了十多位司机们的真实意愿,还让他们有了表达自己的渠道。司机们通过这个机会进行了多样化的自我疗愈、家庭陪伴、公益传递等行为,也被艺术家的镜头生动地记录了下来。

 

从摄影创作的角度,哈霾还分享了他如何通过轻微的布光还原驾驶现场,同时引导司机去表现出自己驾驶中的状态,在最终的系列肖像中产生出一种真实和错位相交织的摄影魅力。

 

 

 

马海伦: “肖像拍摄赋予了被拍摄者一个‘高光时刻’,给普通人的故事赋能,让他们成为故事的主角。”

 

 

上|马海伦的作品《我和我的车》在北京当代艺博会2025
滴滴公益展位中呈现
下|青年艺术家马海伦在论坛现场发言

 

关注普通人和他们的生活一直是青年艺术家马海伦创作的线索之一。在她曾经一次滴滴打车的经历中,遇到的一位听障司机洪师傅和他特别装饰过的车内空间,成为了她这次“我和我的车”项目的灵感。她决定展现滴滴司机们与他们车的关系,以及隐藏在车牌尾号后他们真实的样子。马海伦回溯自己的打车记忆,从中寻找到了五位司机师傅展开创作,围绕司机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从4个视角进行拍摄,揭示出人与车如何形成一种空间生产和触发更多的交流。

 

 

 

杨勇:“摇滚和音乐可以给人力量,开车中人与人的交流也可以给予彼此力量。”

 

 

上|滴滴司机代表杨勇在论坛现场发言
下|马海伦的作品《我和我的车》在北京当代艺博会2025
滴滴公益展位中呈现

 

 

滴滴公益展位中呈现滴滴司机杨勇,也是马海伦作品中的拍摄对象,在论坛现场从自身的视角分享了行驶中的感悟。他初中开始在外求学,很多时候需要一个人面对问题时,摇滚和音乐给予了他内心的力量。成为滴滴司机后,在与乘客的交流中,乘客的闪光点和故事也使他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他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给予支持的真挚。

 

 

李英武: “我理解正面就是他们不在滴滴司机身份里的那些面,我尽量让它表现得足够简单。”

 

 

上|影像创作者苏里在论坛现场发言
下|苏里的作品《生活无小事》在北京当代艺博会2025
滴滴公益展位中呈现

 

影像创作者苏里有着丰富的人像摄影经验,他相信摄影第一要保证足够日常化,因为同一生活,同一情景才有亲近感。第二要保证足够私人化,这里我说的不是偷窥猎奇,而是真正的个人化生活细节。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不那么完美的影像。这里包含摄影技术层面,比如曝光和构图,更多是我的视线落在并非摄影里面的角落,不完美中有一种脆弱的东西,那是人性,摄影师不论赞扬还是批判还是想表达什么自我的东西,平视其中的人性是最关键的。

 

 

 

第二场分论坛以“小故事透出大价值”为主题,邀请到了北京滴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主持人罗真真;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薇薇;爱佑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孙伟;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华北合作发展主任魏春颖,讨论以在公益项目中融入艺术的可能性与实践。公益机构通过与艺术家和创作者的合作,展示了艺术在乡村支教、儿童救助及儿童福利项目中的积极作用。

 

 

滴滴行者北京当代艺博会论坛”论坛现场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2025

 

 

李薇薇:“通过艺术的媒介展现乡村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也让来自城市里的人们看到乡村教育的机会和可能。”

 

 

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薇薇在论坛现场发言

 

 

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薇薇首先分享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连续四年参与北京当代艺博会的经历,通过展示艺术家和支教老师共同指导乡村学生创作的各类艺术作品,传递公益理念,持续与艺博会观众产生链接和互动。从民族文化、到科技融合,再到非遗文化传承、诗歌与影像创作…呈现出乡村孩子们的才华与潜力。这些实践展示了艺术与公益结合的双向价值,收获了公众对乡村教育和乡村儿童的关爱与支持。

 

 

 

孙伟:“我们希望留守和困境儿童在接触到这些艺术的方式和人们的关爱后,能够对于自己的未来和梦想给出非单一的多样回答。”

 

 

 爱佑基金会秘书长孙伟在论坛现场发言

 

 

爱佑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伟分享了爱佑在儿童保护项目中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帮助身处困境的孩子发展和成长的。她以与艺术家陈可的合作举例,艺术家为项目设计的艺术图案应用到了爱佑在全国的病患孤儿养护中心,陪伴了1万9千多的病患孤儿走向新生。孙伟还讲述了艺术方式在帮助受侵害儿童服务当中的应用,将艺术疗愈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帮助受侵害儿童逐渐从黑暗中走出来,展现出更多的彩色和光明。

 

 

 

魏春颖:“在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大龄孤独症人群和他们的家庭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艺术不仅是绘画与影像,也可以是歌声、游戏或互动——它跨越语言与界限,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华北合作发展主任魏春颖在论坛现场发言

 

 

在本次论坛中,壹基金的魏春颖分享了如何通过艺术与公益的结合,从与首饰品牌COUGH IN VAIN联名的“野菊”慈善系列,到携手泡泡玛特发起的公益绘画活动;从NONOO水杯的创意合作,到联合腾讯看点的传播倡导——这些项目通过艺术的力量,让公众更深入地理解孤独症群体,也让善意以更美好的方式传递。

 

 

罗真真:“艺术与公益的结合不仅仅直接服务到需要帮助的人,更能让全社会的人看到这些需要多一份包容和理解的群体。”

 

 

上|北京滴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主持人罗真真在论坛现场发言
下|滴滴公益在北京当代艺博会2025现场展位

 

北京滴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主持人罗真真在最后的发言中提出艺术与公益的结合不仅直接服务于公益项目的效果,更能唤起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滴滴平台为大众出行提供服务,也是灵活就业的“蓄水池”,同时也是社会价值的纽带,将不同的“行者”们连接在一起。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行者,我们一起行路向前,心路向善。

 

 

 

关于滴滴公益

北京滴滴公益基金会 2018 年12月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立,是一家 4A级非公募基金会。成立以来,滴滴公益基金会积极参与扶危济困、自然灾害救助、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活动,持续探索和开拓出行场景下公益行动路径和公益实践模式,倡导和实践以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参与和支持有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和建设友好社会的社会公益行动。

 

公众号名称:BJArtRepub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