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场|我们追求成为什么样的收藏家:对话Kontemporary创始人Kyungha Song与Julie Hongji Seok

本期「声场」我们对话Kontemporary创始人Kyungha Song和Julie Hongji Seok,他们向我们讲述了他们所创立的“Kontemporary收藏”,其以当代性为核心的建立理念、基于跨学科理论模型的购入决策过程、通过全球旅行对东亚艺术市场内部差异的观察,以及机构从私人收藏向公共知识生产转型的长期愿景。

Kontemporary 1,拍摄于2018年© Kontemporary

 

本期「声场」我们对话Kontemporary创始人Kyungha Song和Julie Hongji Seok,他们向我们讲述了他们所创立的“Kontemporary收藏”,其以当代性为核心的建立理念、基于跨学科理论模型的购入决策过程、通过全球旅行对东亚艺术市场内部差异的观察,以及机构从私人收藏向公共知识生产转型的长期愿景。
Kyungha Song &Julie Hongji Seok
Kontemporary 创始人

 

 

 

 

 

 

Kontemporary是一家以艺术为驱动的创意机构,在艺术、房地产与娱乐等领域塑造文化价值。通过整合性的策略规划、创意指导以及跨行业合作。Kontemporary致力于开发并拓展以艺术为核心的文化与知识资产,同时运营Kontemporary Collection,负责管理不断增长的艺术收藏;以及Kontemporary Artist Residency,通过策划性的驻留项目与合作计划来支持艺术家。
KS & JHS:
Kyungha Song, Julie Hongji Seok

Q:引导Kontemporary收藏创立和发展的理念是什么?是否有贯穿收藏的主线?

 

KS & JHS:“Contemporary”,强调当代性是我们身份。“KONTEMPORARY”一词源自“Contemporary(当代)”,强调当代性是我们身份的核心。将首字母替换为“K”,体现了我们希望以自身的视角重新界定“当代性”的意图。Kontemporary Collection旨在追寻当代性的标准本身。在当代艺术无限延展的领域中,我们的目的不仅是汇集作品,更在于建立对特定时间与地点的准确坐标的理解。随着我们不断追踪当代艺术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图景,我们的收藏与理论也随之自然累积,成为我们参与当下、回应时代的一份记录。
Kyungha Song在家中的书桌前
© Kontemporary

 

Q:Kontemporary购入新藏品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

 

KS & JHS:支撑我们理解不断演变的当代艺术版图的理论模型,是我们进行新一轮购藏决策的核心框架。首先,我们建立了一个分类体系,用以描绘全球艺术生态的整体结构,并持续追踪其中各个部分每年的变化。例如,若全球大约有两万家画廊,那么观察我们每年重点关注的是哪些画廊,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随时间变化,就至关重要。这需要持续的研究,并往往依赖于现场的直接走访。其次,对那些引起我们注意的具体作品进行评估同样关键。从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到最新的当代创作,我们构建并不断完善了一套我们认为理解艺术所必需的指标体系。重要的是,这些标准并非仅仅源自市场结果或量化数据,而是来自艺术与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地带,用以探索艺术表达如何反映人类的能力与处境。有趣的是,许多市场结果往往与这些更深层的关联高度一致。
上:Kontemporary 1 举办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的展览,2019年
下:Kontemporary收藏的年度展览于一处国家文物建筑内举办© Kontemporary

 

对我们而言,拥有能带来持久智识与情感满足的作品,远比单纯追逐价格攀升的作品重要得多。而事实证明,这类作品往往在艺术市场中也表现出色。在最终选定一件藏品前,我们要审阅数千件作品,这种直接经验对完善我们的理论模型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的收藏实践始终处于不断演进的关键阶段。
上:Kontemporary艺术家驻留项目中展出Samuel Guerrero的作品,2013年
下:Choon Mi Kim的作品在Eterno清潭洞特别展览现场© Kontemporary

Q: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发现新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画廊、艺术博览会还是社交媒体等?

 

KS & JHS:艺术博览会、画廊、社交媒体、双年展、博物馆以及藏家之间的交流——这些领域都同等重要。线上研究必须始终建立在第一手的线下经验之上。大型展览往往随着全球重要艺博会与双年展的节奏而移动,因此我们的年度研究框架也自然与这些时间表相互呼应。随后,这一框架会根据新的目的地、新兴活动以及不断变化的语境在每年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与调整。
上: Julie Hongji Seok 在V&A东馆典藏库(V&A East Storehouse)
下: Kyungha Song 在首尔弗里兹艺博会现场
© Kontemporary

 

Q:您的全球旅行经历使您能够深入接触东亚的艺术生态。从这一视角来看,您观察到东亚艺术市场内部存在哪些差异?

 

KS & JHS:韩国、中国与日本在历史与文化上长期保持着深厚的关联。三国之间既拥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东亚文化共性,同时也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与艺术表达。东亚艺术自古延绵,历史深远而复杂。然而,当今所理解的全球艺术市场主要建立在十五世纪之后发展起来的西方艺术传统之上。画布与油画作为现代与当代艺术的核心媒介,强化了这一结构。因此,东亚艺术在全球市场中的位置仍然相对模糊,其作品的内在价值也并不总能在市场价值中得到同等体现。尽管我们的收藏主要聚焦于当代艺术,我们始终对那些在历史中具有真正艺术意义、但在市场上尚未得到充分认可的作品保持兴趣。我们相信,能够揭示并肯定这些被忽视价值的专家与榜样,对建立更均衡的艺术价值认知至关重要。在艺术市场中,这三个国家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中国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强劲的购买力与巨大潜力具有重要地位;日本凭借延续不绝的工艺传统,在亚洲乃至全球都具有深远影响;韩国则以其展览策略、传播方式与全球可见度脱颖而出,在当代艺术世界展现出高度活力与独特存在。
Kontemporary Collection年度展览与传统表演活动© Kontemporary

 

Q: Kontemporary收藏是否有机构化的长期愿景,例如转型为基金会、博物馆或其他公共倡议?

 

KS & JHS:即便在目前仍属早期的发展阶段,我们已经开始探索兼具博物馆、经纪机构与研究机构等多重职能的角色。例如,我们曾通过公共展览呈现部分收藏,组织艺术家驻留并策划特别项目,并通过研讨会与出版物分享我们的理论框架。我们认为,成为收藏家本身并不足够——关键在于明确我们希望成为何种类型的收藏者。随着收藏的不断增长,用于公众呈现的空间需求也将随之扩展,而我们所发展出的理论也将最终以书籍、研究档案,甚至人工智能模型的形式得以具象化。我们正在持续完善一系列具体计划,以推动这一愿景的实现。尽管我们的自主项目十分重要,我们同样重视连接与支持现有机构和个人的作用。我们的行动跨越多个大洲,联结全球的画廊、博物馆、艺术家、收藏家与艺术博览会。我们也与拍卖行、地产开发商,乃至K-pop明星展开多样化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搭建起艺术、文化与当代生活之间的桥梁。

Q:您能分享一些近期重要的收藏吗?

 

KS & JHS:今年我们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从Yve Yang画廊购入的王也作品,是当代中国艺术的杰出范例。王也在耶鲁大学艺术硕士项目中经历了全球艺术环境,她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丝绣工艺融入其艺术实践之中,将深厚的文化根基与面向未来的艺术语言优雅地融合在一起。她的作品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共存,这正是中国当代艺术不断演变的文化身份所具有的核心特质。
 王也
《Soft》, 2024
丝绸绣于丝绸, 20 × 30 cm
© Yve Yang Gallery与艺术家

 

在纽约艺术周期间,我们于Marianne Boesky画廊购入了Thalita Hamahoui的一件作品。她的个展是本季最引人瞩目的展览之一。在当前全球范围内对女性抽象艺术家日益关注的趋势中,Hamahoui作为以巴西为中心的这一运动的重要代表,展现出突出的艺术地位。她的职业发展正处于从巴西走向更广阔国际舞台的关键时刻。
Thalita Hamaoui
《Mil milhas》, 2025
亚麻布面上油画与油画棒, 188 × 236 cm
© Marianne Boesky Gallery与艺术家
摄影: Jason Wyche

 

Q:在您看来,韩国新一代年轻收藏家的收藏品味与购藏方式,与传统的年长一代收藏家有何不同?

 

KS & JHS:。在过去十年里,艺术收藏的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艺术市场的加速扩张、线上拍卖的兴起,以及艺术市场信息透明度的不断提高,都使得当下年轻藏家的起点与前几代人相比有了显著不同。尤其在亚洲,艺术长期以来更多被视为一种文化欣赏形式,而非可流通的资产。这与西方市场形成鲜明对比——在西方,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自十八世纪以来持续运作,建立起横跨文化与资本的成熟艺术体系。对我们而言,将过往经验与新时代的条件加以连接至关重要。作为新一代藏家的一部分,我们努力理解前辈的价值观与视野,从他们的遗产中学习,同时以符合当下语境的方式重新诠释这些经验。

公众号名称:BJArtRepublic